为积极响应国家“凤还巢”等鼓励大学生返家乡政策以及防疫常态化期间做出的“地摊经济”倡导,南京财经大学“河图”社会实践小队于暑期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下针对贸易形式的回溯与革新的调研活动,并对地摊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展开线下实地考察。
自7月10日起,本次实地调研共历时一周,由于疫情原因,实践团队按区域分为江苏、山东、安徽、北京四组小分队,就近采集样本,从而获取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感知地摊经济最真实的发展状况。
街头巷尾的摊点和小吃往往浓缩了最富有城市人情味道的烟火气息,是城市中贴近百姓的生活的毛细血管。在解芳老师的指导之下,“河图”暑期实践小队的各个小分队在各自家乡所在地,分别展开了与身边的小贩摊主的心与心深入交流。
据了解,由于江苏近年来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强,外加不可抗力的疫情原因,众多工厂关停,大量员工失业,而地摊经济政策则如同一剂强心剂,注入无数面临困境的家庭,使遭受打击的经济有了回春之势。

01队员与摊贩交流 由队长陶明月提供
在本次调研中,江苏小分队的队员着重对摊贩的进货渠道展开了问询与调研。得到的回复与日前线上搜集的资料显示一致:进货渠道大多源于网购平台。
“都是从网上进的!”一位售卖零食饰品的中年女摊主热情的回答了队员的问题,“听说现在的小女孩就喜欢这种漂亮的小玩意儿,我让我闺女给我挑了几种批发过来,卖的果然快!……手机可真是个好东西,在上面进货又方便又便宜,七天卖不出去还能无理由退货!收钱还方便,我女儿给我打印了个收款码,零钱包都用不着啦!”
从摊主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可以真切感受到,现如今的小摊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曾经的地摊小贩不仅要时刻提心吊胆担心暴力执法的城管,同时还有忧心无法保障的货源以及承担卖不出去货物的损失。而现在,随着李克强总理点名表扬,地摊经济被视作连接工厂与消费者的城市的“毛细血管”,和“高大上”一起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和百姓的生活中,不仅有“六稳六保”、“放、管、服”等多种政策保障和规范化管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为古老的地摊经营注入了新的生机。

02 队员在小摊上购买饰品 由队长陶明月提供
在调研结束后的汇总阶段,“河图”小队交流结果后得到三个一致的关键词:移动支付、数字金融、消费券……这共同表明了一系列数字经营工具都有效的为地摊经济降本提效:京东的“星星之火”计划,阿里1688发布的700亿元赊购进货款地摊经济帮扶计划,苏宁推出的“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帮扶计划……许多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地摊经济帮扶措施,为无数摊主节约了成本,优化了货源,提高了效能;炎热天气,库存不够的摊主只需在手机app平台上拨打一通电话,附近的货仓即可派骑手或冷链物流为其送货,精准缓解了商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地摊经济管理痛点;而支付宝数据统计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新开通收钱码做生意,为摊主们大大提供了便利。
由此可见,有了数字技术的助力,让地摊经济的星星之火大有发展成燎原之势,而象征着百姓生活的人间烟火也会愈发红火璀璨。
通讯员:厉宇凡 陶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