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e起带农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海安市李堡光明村进行走访调研,深入探访当地蔬菜种植基地,调查当地农产品上行现状。
光明村是海安市首个“无粮村”,是江苏省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该村拥有标准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通过引进蔬菜种植新品种等措施,结合高效的设施栽培模式,光明村农民蔬菜效益每亩可以达到一万元以上,并于2013年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众多蔬菜中,光明村冬瓜种植规模大,每年面积超2000亩,加上栽培管理经验丰富,质量上乘,历年来销量也是极佳。
(负责人和队员参观“全国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 韩艺摄)
电商直播打开新销路,黑皮冬瓜成为“新网红”
“本来我们还担心今年因为疫情、连续下雨,冬瓜会不好卖。没想到今年冬瓜的销路不用愁,每天从我们村销售出去的冬瓜都有七八车,每车15吨左右。而且今年冬瓜行情还不错,每斤收购价格比去年还略高点。”光明村冬瓜种植户一脸喜悦得跟队员讲道。
(队员与光明村种植户在田间交流 袁也清摄)
前些年光明村的菜农不愁种只愁销,主要靠农民自己去周边市场销售农产品。对此当地政府为了避免农产品滞销而烂在地里的情况,决定培育一批职业农民经纪人,一手托市场,一手托农民。随着“互联网+农产品”的模式的发展,不少农民经纪人尝试着开设了淘宝店、微商店铺,打造线上与线下双渠道销售。而这次疫情,让很多涉农人员深刻意识到,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向线上转型是不可或缺的。
线上销售的甜头吸引了更多农民经纪人尝试新销路。疫情推动下,直播成为了新风口,有些便在自家蔬菜基地做起了直播,向观众展示农民劳作过程,希望更多天然农作物能被大家吃到,把黑皮冬瓜推广出去,提高光明村的知名度。如此一来,借助直播这一“新农活”,光明村的黑皮冬瓜便一跃成为“网红”。“从7月初开始,每天都有来自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订单,每天的线上销售额都在1万元以上。而且今年光明村冬瓜的线上销售量有望突破8000吨,占道全村冬瓜产量的三分之一。”光明村农民经纪人屈爱春说。

(农民经纪人向团队队员介绍当地黑皮西瓜销售情况 袁也清摄)
传统农业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进一步促进农产品上行,注重农产品质量建设是核心。近年来,光明村不断将先进品种和种植理念引入到农业中来,进一步进行标准化生产、大规模种植、科学化种植。
光明村采用了科学立体种植冬瓜的方式,使冬瓜被吊着长,接触不到地面,且大棚采光和通风条件相较于传统方式都好了很多,避免了冬瓜白肚皮的产生。并且吊着长的方式节省了西瓜的占地面积,比原先在地上种的情况增加了每亩200株。在这一新技术下,100亩立体冬瓜产量由原来的2.2万升至2.4万。

(基地黑皮冬瓜的种植情况 负责人黄晖提供)
此外,光明村还不断在完善贫困地区产品质量检验机制,建立二维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企业和贫困群众坚持品质为先,增强产品安全性,赢得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树立黑皮冬瓜品牌化效应,打通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好的质量和品牌效应,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本身价值,农产品上行之路终究只能是一叶浮萍。
光明村政府负责人黄晖表示,在充分利用当前直播的热度帮助农民解困增收的同时,也意识到将黑皮西瓜打造成光明村的一张“绿色名片”。光明村两委将目光定位到冬瓜的精深加工方面,比如冬瓜酥、冬瓜馅料、冬瓜饮品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希望通过深加工提高冬瓜的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品的丰富度,吸引到下游食品加工企业的融合发展。

(负责人黄晖向队员讲解黑皮冬瓜向上转型的规划 袁也清摄)
目前,光明村已成功引进两家2000吨级的保鲜储藏冷库,还将引导快递、物流企业入户,进一步完善物流、冷链及仓储配套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生产、收购、贮藏、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专业村。
(负责人带领队员参观蔬菜合作社冷库 韩艺)
长久以来,传统农业思想让很多农民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 农产品”的作用,农产品的产供销也处在不均衡的状态,从而导致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实现从“地方田间”到“全国餐桌”的有效对接。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电商直播把“好酒”搬到了巷子口,如何把酒做到更醇更香,得到市场的认可,需要放长眼光,不能图一时之快,怀解一时之困的心态,应扎实产品质量和产业链建设,积极引导更多企业融合到农村的建设生产中,并不断打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痛点,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保证农产品上行之路畅通长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通讯员: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