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行医药分开、分级诊疗、社会办医等措施后,医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而互联网则是继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破局之道。自疫情爆发以来,大部分医院的诊疗活动受到影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程也因此得到加速。从医疗讯息实时获取科普,到小病小痛不方便及时到医院挂号就诊,在线咨询就诊的需求一夜间成为了刚需。
为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号召,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医疗未来的
破局之道,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年轻就要创”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于7月20日起开始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线下就近走访调研的方式,进行了为期15天的暑期调研活动。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们共收集到六百余份问卷的数据,并通过与医务人员、农民工、学生等不同行业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队成员调研前的互相鼓励 图源:张洲浩
7月27日,小队成员张洲浩在云南省寻甸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入农户家中走访调研。当问及对“互联网医疗”的熟悉程度时,一位留守老人笑着回答道:“你问的这个‘互联网医疗’我听都没听过,而且我只会用手机打电话,别的东西都不懂得怎么操作。再说了,要能用手机看病还要医院做什么?”通过对数十户人家的走访,张洲浩发现村子里的中老年人都抱着“小病不用管,大病上医院”的心理,且大家都没听说过“互联网医疗”,政府也从未在村中宣传过“互联网医疗”的相关信息。而在他向受访群众解释说明“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后,大家依然对“互联网医疗”的安全性存在极大的不信任感。

队员走访寻甸县农户 图源:张洲浩
7月30日,江苏省常州市的小队成员陆丽珏来到新北区河海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小区住户进行深入交流。交流发现大部分群众都听说过“互联网医疗”,有时也会使用相关小程序进行预约挂号和送药上门的服务,但在线问诊的这一服务选项则是较少使用。为深入了解这一信息,陆丽珏采访了中央花园的小区住户李女士。李女士表示:“支付宝自带了医疗健康这个小程序给预约挂号这一服务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是偶尔也存在预约到的号和医院自助服务机或者排队挂到的号重复等比较麻烦的情况。而自己从没使用过在线问诊这一服务,担心可能会难以对症下药,不够精准也不够放心。”但同时李女士也对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极大地肯定。“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能够缩短地理位置上带来的物理距离,帮助一些边陲或者不发达地区提高医疗技术。”李女士说道。

小区住户正在填写问卷 图源:陆丽珏
7月31日,小队成员温友举来到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上品花园寻找路人进行访谈,并邀请他们填写问卷。访谈结果发现大多数的人在查询医疗健康信息时最常使用的方式还是直接去医院咨询医生或询问认识的医生,对于互联网医疗相对应的一些app有所耳闻,但更多还是选择直接使用互联网医疗相对应的一些小程序,如微信或者支付宝合作的医疗健康。除此之外,大多数的群众反映这些小程序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时更新各项数据,并提供各种小贴士,对人们的出行选择和疫情防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路人积极配合调研(已获得授权) 图源:温友举
经过这15天的调研实践,队员们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都有了更多的认知。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应用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普及率并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区域,政府对此宣传不够到位,且村里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对电子产品并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而传统的就医观念更是使得部分群众对这一新兴的陌生产业有所抵触,难以对其产生信任。另一方面,远程诊疗的精确性存在疑问,导致人们宁愿跋山涉水排上长龙般的队伍也不愿在家与医生进行“云诊疗”。虽然在政策鼓励和疫情背景下,无接触经济迅速增长,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途无量,但要完善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闭环式医疗服务体系,使各方能互相信任,从中受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讯员:林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