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党在百年的成长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但近年来西方思想的渗透、爱党教育单一刻板,对怎样保持红色江山不褪色提出了新问题。为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守住红色记忆,7月6日,南京财经大学的财政与税务学院“红色拓梦小队”通过线上游览红色基地与走进人民群众采访相结合,对党背后的历史和人们心目中的党进行调研。
在迎接党的百年生日的背景下,团队为进一步探索党的艰辛历程和调研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于7月中旬组织了一场在线上进行的实践活动。小队先在线上安排了对红色基地的参观,搜寻红色基地背后发生的历史故事,感受党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的成长,并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完成了交流活动。随后,又有序地安排各位队员按照自己的计划,分散采访,探寻党在人民大众心里的模样。
云上游览感悟党的成长
调研伊始,小队队长便在线上集结成员,并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和计划。7月8日至7月10日,小队成员选定时间,在网上搜寻相关红色基地的材料、资料,并对自己搜索而来的各种历史材料进行讲解,有的成员能收集到大量详实的资料,能够为对应的文字资料配上图片一同讲解,而有的队员仅能找到对历史事件的概要和一些当年对老红军、老党员的访谈。在每次讲解后,小队成员都阐述了自己的感想,都表明了这次云游览不同于教科书式的爱国教育,通过自行搜索、自行收集,再集体交流,增进了对党的了解,丰富了眼界,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同时,我们在搜寻的过程中也看到,云游红色基地虽然方便快捷,互联网中有各种形式的资料供人们学习,但是也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大多资料来源于人们参观后的记录和访谈,大多数没有专门的红色基地的网站来系统的讲解背后的历史故事,这对于更多的青少年来说,如果无法到实地参观,那么他们接受到的爱国、爱党教育就不够深刻。所以,建立一些针对性的红色基地网站,更有利于爱国、爱党教育在线上的实现和普及。特别是当下,人们更希望不必长途跋涉、足不出户就能得与红色基地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更希望红色教育的渠道更丰富,那么发展线上的爱国、爱党教育平台就很必要。
近距离采访挖掘基地价值
调研的第阶段放在7月11日至7月12日,小队成员进行了分散采访活动。以“我和我的党”为主线,走进普通大众,向身边的人采访。采访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向青年人群进行采访,一种是向在工作岗位奋斗几十年的老党员的采访。从向青年人群采访来看,大家基本上是主动了解党,并且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学习党的思想和了解党的情况。在参观红色基地方面,他们都反映了自己参观过的历史纪念地和参观后的感触和体会。可以看出,爱国教育结合红色基地产生的作用明显,人们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明白其中的艰苦岁月,珍爱当下的生活。


在采访老党员过程中,老党员阐述了当初入党时的难忘经历和几十年来在自己的岗位上的战战兢兢工作经历。对此小队成员感受到,一个党员对党的奉献和热爱,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体现在平凡的点点滴滴中,默默付出、默默坚守。对于红色基地方面,老党员都肯定了红色历史遗址在爱国、爱党教育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而言,一些红色遗址较为偏远,加之游览时间受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实地探访的红色遗址,在距离上如何改进,在游览时间上是否应该拓宽限制,让人们更方便的得到红色遗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来需要解决的。


通过这次线上实践活动的开展,小队发现从红色基地出发,对现在的爱国爱党教育有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从实实在在的历史遗迹中感受到当年中国共产党的浴血奋找、换取今日中国繁荣的艰辛。但由于重视度低,加之疫情影响人们的线下实地探访红色遗址,使红色基地和爱国、爱党教育的有机组合中的积极作用在减弱。面对新问题,需要文化部们进行更多尝试,比如进一步完善线上红色基地的网络资源,放宽部分红色基地的游览时间,合理组织交通以减小地域偏远的限制等。
红色遗址蕴含有巨大的精神价值,怎样挖掘并输出价值,以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对此,小队会继续关注基于红色遗址上的爱国教育的发展新动向,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记忆。
通讯员:梁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