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一百年历史征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记忆。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发挥其重大功能,在新时代如何充分挖掘、发挥出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力、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我们小队的主要调研方向。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没办法出远门的日子里,“线上旅游”成为热门。恰逢周年大庆,2020年暑期,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向阳而生小队”选定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此三地线上展开关于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情况的参观调研。
线上参观,体验红色魅力
炎热的七月、热情的队员,向阳而生小队队员在这个特殊的夏天参加了一次特殊的线上红色旅游。小队队员兵分三路,分别“云参观”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此三地。根据小队队员搜寻到的资料:其中,西柏坡村凭借着强大的品牌效应,着力开展红色旅游;花茂村则依托红色文化,全方面实行新农村建设,现在已经颇有成效;金寨县则正在努力开发红色文化,路还很长同时也颇具潜力。开发红色文化可以有多种方式。
三地红色文化开发方向示意图 朱欣雨绘
花茂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图源网络
每个村都有共同的关于红色文化的特点,但每个村也有其各自的特色,花茂村的新农村建设,西柏坡的专注于发展红色文化,金寨县的大胆尝试与开发。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重点。
问卷采访,深入认清现状
根据大范围内地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状况,小队进行了线上调研。问卷部门主要询问了红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人们是否愿意为红色文化消费、红色文化教育的接受普及程度。
在开发和保护方面,红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的客体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注意适度开发红色遗迹,比如西柏坡需要避免过度开发,而金寨县则存在一些开发不足的问题。
在消费方面,承接上面的经济价值,现阶段大多数人会为红色文化旅游消费数额在二百元以下,如何吸引消费者的兴趣成为一大难题。调查问卷显示,许多红色文化的文创产品购买渠道比较狭窄,多是在红色景点进行当场消费。对此小队成员发出疑问:“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线上的宣传,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售卖文创产品呢?”
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受访者普遍倾向于以纪念展、观影类为主的具有视觉冲击与亲身体验特点的展开形式,线上活动与线下旅游在网络的有力支撑下创新管理方式与体验方式同样也吸引着消费者。
中期报告,总结展望规划
通过调研,在基本了解红色文化的作用和红色文化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之后,有了些初步的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于保护不足的问题。对红色遗迹的保护目前只有封闭保护和一些尚待完善的法律法规。封闭保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与红色文物的直接接触,但是相对应的也就会降低游客的体验感,所以可以以实行限制人流,预约参观、设置安全距离的方法,既让文物受到保护,又让游客有良好的旅游经历。另外,一些红色遗迹没有及时地被发现,也会造成破坏,相关村镇可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颁布法规禁止在未经过合理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私自开发。
关于开发不足的问题。除了因为当地的红色遗迹价值不高的原因,对于一些景点来说,红色遗迹就只能起到一个名片的作用。这样未免是对红色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景点可以在融合当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适当加入红色元素。比如用土陶制作相关红色产品,可以是摆件、有革命记忆的茶壶之类,也可以在刺绣中加入红色元素,比如用刺绣制作相关红色景点,红色文物等。且随着科技发展,景点还可以引进ar技术,让游客切身体验红色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吸引游客的特色。
关于创新程度的问题。创新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旅游项目的创新可以使用ar等科技类产品,也可以在当地特色手工艺品中融入红色元素,并由游客亲身制作体验。宣传上的创新可以让宣传形式跳出传统的宣传模式,红色文化向来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不妨试着在尊重革命先烈的基础上,采用活泼生动的宣传语来加深游客的映像。另外,关于红色文创产品的创新,可以采用比如孔明灯、明信片、徽章、等形式,适当可以印制一些有当地红色元素的简单t恤衫和帆布包等兼有实用性和收藏性产品,更能凸显特色。
关于基础设施的问题。“想致富,先修路”,国家村村通计划让农村的交通环境相对变好,但是要发展新乡村旅游,定位还是红色旅游,交通条件还要更好一点,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已经脱贫致富的村庄看齐。除此之外,游客还关心人文情况,所以对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要有一定的要求,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等品质要适当培养。另外的是关于农家乐和一些居住环境,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价。在接待游客之前,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这样才能争取好口碑和“回头客”。
调研已经结束,但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话题还远没有结束。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已经深刻地刻进了国人的骨子。红色遗迹在今天仍然以特色名片的形式吸引游客,助力着乡村振兴。
通讯员:朱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