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新闻学院:通黔道古今,播金陵神韵:南财学子走进贵州桐林开展支教-大发app官网入口

 【学院风采】新闻学院:通黔道古今,播金陵神韵:南财学子走进贵州桐林开展支教-大发app官网入口
当前位置: 大发app官网入口 >> 正文

【学院风采】新闻学院:通黔道古今,播金陵神韵:南财学子走进贵州桐林开展支教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8-10 [来源]: [浏览次数]:

为响应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拓宽孩子们的眼界,了解不同的地区文化,接触到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利用财经大学的特色让孩子们了解到金融等相关知识,新闻学院“‘宁’心聚力,‘黔’程万里——贵州桐林暑期支教”团队跨越了一千四百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了桐林中心小学,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支教时光。

注:手语课,李佳杰摄

在这半个月里,团队将南京古都的文化、城市和大学生活的快节奏、都市化带到内陆,同时也体会了淳朴求真的慢生活。在队员们的宣传和努力下,为期两天的支教招生工作十分成功,最多的班级有45名学生,最少的班级也有29人。

支教团队开授了音乐课、舞蹈课、手工课、美术课、体育课等各种课程,舞蹈课上,孩子们了解到各个地区的舞蹈风格和种类,用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和艺术美;手工课上,队员介绍江南放风筝的习俗,并指导孩子们完成风筝、风车和折纸花等工艺品;手语课上,孩子们跟着队员学习十二生肖、植物动物等手指语,用手指来表达爱与关怀;美术课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总是令队员惊叹和钦佩;作业辅导课上,孩子们也能收起玩心,跟着队员在知识的海洋畅游。

下课期间,队员们也总是能收到孩子们亲手做的一颗爱心、一朵花、一封信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队员们都将这些礼物珍藏了起来。

在支教期间,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孩子们教队员们踩高跷、抽陀螺、滚铁环、学侗歌,学校也准备了侗族特色小吃,油茶、咸粑、甜酒、米豆腐……无一不彰显了侗族人民待客的热情。对纯朴的苗、侗人来说,腌鱼腊肉,甜酒米粉,碱粑油茶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注:学生们体验侗族特色活动,计文艳摄

除此之外,支教团队带去了一批南京财经大学的优秀书画作品捐赠给了桐林中心小学,希望能够将中国汉字的浩然之气、中华文化的刚毅不屈传递给孩子们。

注:南京财经大学优秀学生书画作品捐赠仪式,计文艳摄

队员们还利用周末进行了家访,更深入地了解到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向家长宣传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并给贫困家庭带去了一些油米,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们。

印象最深刻的是,队员们单程走了两个小时上坡山路才找到了孩子的家,孩子的母亲离家改嫁,父亲在湖北打工,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木头做的房子。奶奶常年生病,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木头已经全都腐朽,房子也有些变形,房子周围全是深山。还有一个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生活只靠政府补助。

于是在第二天队员们为孩子们采购了米和油等物资,在放学后扛上资助物资再次来到了孩子家里,希望能给他们带去一些温暖。成员表示:“希望生活的这些磨难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懂事,更加坚韧。”

支教的最后一天进行了文艺汇演,每个年级和队员们都精心准备了节目。先是歌舞《虫儿飞》,孩子们轻柔的声线带着独特的美妙温暖,诉说着小小的心愿——只要有你陪;接着合唱的英文字母歌和《童年》,少了一丝怀念,多了一缕欢快;手语《最好的未来》,代表了队员们对于他们殷切的祝福,希望孩子们拥有最好的未来;还有嗨翻全场的六首歌舞串烧《宠爱》、《快乐你懂的》、《海草舞》等等和歌曲《仰望星空》。最后,队员们给孩子们唱了一首《那些花儿》标志着这次支教活动的圆满结束。孩子们就像那些花儿,就算从此各自奔天涯,也总要留有再见面的美好心愿。

半个多月的支教生活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孩子们的教育及家庭条件问题,但团队成员依然尽力给孩子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东西,希望能为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增添几分色彩与活力,同时团队也呼吁更多人能够加入到爱心公益活动中来,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每一个天真烂漫的笑容都值得我们去守护。

注:支教队员合影,李佳杰摄

网站地图